2012年9月1日 星期六

邁向永續產業政策的里程碑



今年六月中研院院士會議,與會學者提出馬政府提升臺灣經濟轉型的台灣六大新興產業議題,包括生技製藥、綠色能源、國際醫藥、文化創意、精緻農業與觀光旅遊,這個提議令我們看到具有前瞻、善用科技優勢、擘劃台灣下個二十年永續未來之經濟社會藍圖。另一方面,在七月底超過千名的大學教授簽名連署,要求政府停止八輕國光石化廠的開發案,引發了台灣未來永續社會的走向辯論,也為本刊所關注與重視。

根據學者評估,國光石化空污擴散全台在未來將導致每年增加數百人致命,而除了嚴重的健康風險之外,該案並牽涉到水資源分配(導致民眾超抽地下水與地層下陷)、彰雲嘉糧倉與蔬果污染、全國醫療費用支出增加、濕地與生態保護(白海豚生存危機)、加速溫室氣體排放、產業政策失衡與分配爭議等問題。這些爭議令我們很明顯的可以看到,政府在規劃台灣的產業政策,仍徘徊在前瞻永續與環境、健康、社會不正義的典範中躊躇。前者的典範揭示,台灣將積極的擺脫過去代工、高社會環境成本,而精微思慮台灣的優勢,邁向前瞻與永續的社會經濟發展。後者則是重複複製近三十年來高污染、高耗能、環境與健康成本高度外部化、去管制化的經濟生產結構。問題是,幾番經過極端氣候變暴雨、食品污染風暴、土地污染與毒物污染之台灣,脆弱如蛋殼之生態與社會,是否能夠再承受這些舊有的經濟生產典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