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塞住淋巴管造成造成淋巴液無法回流引起皮膚和皮下組織因為淋巴液積聚以致肥大,因此皮膚增生,皮下組織腫脹,特別以腿和陰囊最常見,稱為象皮病(elephantiasis)。傳染媒介主要是蚊蟲,盛行多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臺灣在50、60年代亦有病例。台灣常見的熱帶家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即為血絲蟲病(filariasis)病媒之一,曾在台灣及澎湖,金門、馬祖等地區傳染班氏血絲蟲(Wuchereria bancrofti)。
象皮病(elephantiasis)是淋巴性淋巴性絲蟲病(lymphatic filariasis)的症狀之一,淋巴性絲蟲病的寄生蟲主要寄生於末稍的淋巴管而造成肥大或畸形。原因可能是因為血絲虫阻塞淋巴管造成淋巴液無法回流,或因淋巴管破裂漏出的淋巴液剌激皮下組織使皮膚增生、肥大與腫大畸形。血絲蟲主要是侵入淋巴系統或皮下、肌肉、深部結締組織及漿膜腔,在這些地方的成蟲常雌雄交纏。這些地方的發炎與腫大主要不只是下肢,甚至還包含手臂、男性陰囊、女性陰部與乳房等等部位。
不過最近有些新觀點被提出,認為象皮病的腫大症狀並不一定是淋巴管阻塞而造成。例如淋巴性絲蟲病患如在身體衛生保持較佳,其症狀也會降低很多。因此有些看法開始懷疑象皮病症狀是否與寄生蟲或寄生蟲內的共生細菌Wolbachia引發的免疫反應有關。但尚無定論。
此外由於循環不良時常造成次發性細菌(鏈球菌)或黴菌感染,使症狀更嚴重,癒後抵抗力相當差,因成蟲死亡之後幼絲蟲隨之消失,所以象皮症患者在血液中反而不見幼絲蟲。成蟲死亡時,蟲體可能被吸收或鈣化,有學者主張鈣化的蟲體堵塞淋巴管才是造成象皮病的主因。
阻塞部位決定象皮病病灶:
1、鼠蹊部淋巴管阻塞:波及四肢及外生殖器。
2、胸管或腹部中央淋巴管阻塞:波及外生殖器(陰莖、陰囊、陰唇) 。
會造成象皮病的淋巴性絲蟲病主要有三種
1、Wuchereria bancrofti(班克羅夫血絲蟲),最常被提到的血絲蟲,分佈較廣全球熱帶、亞熱帶皆有分布但主要盛行於非洲、南非地區。班克羅夫血絲蟲好發於外生殖器(陰囊),波及下肢時大都從鼠蹊部開始。
2、Brugia malayi (馬來亞絲蟲),多盛行於亞洲。
3、Brugia timori (提摩利絲蟲,帝汶絲蟲),很少影響生殖器。
絲蟲病主要症狀:
1、乳糜尿(Chylouria),原本流向胸管的淋巴管阻塞,以至乳糜無法通過,於是穿過管壁造成廔管,逆流至附近的腎臟,順著輸尿管至膀胱、尿道而排出體外,此時尿液中即呈現乳白色之乳糜尿。
腎臟或泌尿道淋巴管曲張破裂,是淋巴液與尿液混合造成。
2、鞘膜乳糜腫(Chylocele)、陰囊水腫(Hydrocele)---睪丸鞘膜(Tunica vuginalis)淋巴管破裂造成。
3、乳糜腹水---腹膜淋巴管破裂造成,乳糜液中可發現微絲蟲。
4、類象皮症熱(Elephantoid fever)
治療
1、藥物治療
2、以手術或內視鏡直接取出蟲體
預防方法清理積水,防病媒蚊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